2022年经历“深蹲时刻”后,不少行业都希望重新起跳,但只有充分蓄力的行业,才能真正达到目标。
比如,和公众密切相关的消费电子行业,2023年第一季度发展情况仍然不大理想,而同样和公众密切相关的保险行业,却在第一季度迎来起跳。
据A股五大上市险企(包括中国平安、中国人保、中国人寿、中国太保、新华保险)2023年第一季度保费收入数据显示,1-3月,A股五大上市险企保费收入合计1.06万亿元,同比增长4.85%。
(资料图)
要知道,2022年,整个保险行业负债端、资产端均“承压”,五大险企去年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46.93亿元,同比下降19.11%。
行业往下深蹲,险企需要在巨大压力中直面来自社会和行业的挑战,同时这也是淬炼自身能力的最好的时间窗口。A股五大上市险企第一季度保费收入显示,有的继续承压,而中国平安、中国人保、中国人寿则延续了回暖趋势。
4月27日,中国平安强势涨停,全日成交额高达126亿元,两市排名第一,以一己之力引领保险板块涨势,更激发A股对优质蓝筹股的热情,投资端的肯定和看好不言自明。
经历三年疫情的影响,行业慢慢走出“深蹲时刻”,中国平安的A股股价涨停体现的是市场预期情绪的变化,具体到业务经营上,险企如何实现高质量起跳?谁又能成为那个引领者?
我们分析五家险企的战略转型、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后认为,大环境是一个利好因素,正如招商证券、长城证券等多家研究机构所研判的,随着社会活动有序恢复,经济复苏确定性增强,居民收入预期改善,加上疫情对公众保障意识起到教育作用的影响,消费者的保险需求将有所增长。
但更重要的,还是险企长期培育的内生动力叠加多领域同频共振所释放的动能,这是稳健增长的强大引擎,也是顺利转型、高质量发展的稳固基石。谁能做到这些,谁就能引领险企迈入新周期。
改革决定内生动力:高质量起跳的关键一招从行业走出“深蹲时刻”,到险企实现高质量起跳,关键是不断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,这需要险企更多从内部出发,用改革动能打开新天地。
对于保险主业的改革,在麦肯锡看来,渠道模式革新是关键所在。这也是保险行业的现实,2022年,寿险增长乏力,是险企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,而险企针对寿险渠道改革,乃是必经之路和关键一招。
2022年,太平洋寿险以银保渠道为战略重点,提升了当年的新单占比,但也因重启银保渠道基数较高,影响了今年第一季度保费的增速。媒体分析认为,伴随太平洋寿险持续推进改善代理人质量和银保渠道持续发力,其保费增速有望回正。
人保寿险相关负责人则直言个险队伍稳定性在2022年受到挑战,此前个险渠道强调队伍驱动模式,今年会更加重视客户经营,“以客户经营水平提升来提高个险经营的实力”,同时,希望银保渠道能提高价值贡献。
诸多改革险企中,中国平安的前瞻性颇为明显,其从2019年11月就已“开跑”。彼时,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亲自挂帅,调动全集团资源推动改革,成立产品、销售、队伍、培训、资源、运营、科技7个工作小组,实现“4渠道+3产品”的战略改革框架。
在渠道层面,平安寿险深化代理人渠道改革转型,经过几个阶段的探索,队伍结构从传统的金字塔型向更为稳健的哑铃型转变,代理人渠道经营质量得到优化,创新渠道队伍建设逐步成型,渠道综合实力随之跃升。
上个月,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谈到平安寿险的改革进展时,也从侧面反映出平安寿险的渠道综合实力。
陈心颖表示,平安寿险渠道改革主要有两大亮点,一是高质量代理人团队改革,平安的三高代理人人均产能和收入都在持续提升;二是平安独特的新银保渠道和社区网格化渠道。
值得注意的是,渠道改革上的“亮点”已经转变为内生动力,转化为实打实的业绩“看点”。数据显示,2023年第一季度,平安寿险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实现正增长,银保、社区网格及其他等渠道在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中占比16.9%,同比上升5.4个百分点。
不只是渠道改革,陈心颖还提到平安寿险改革在产品及服务方面的亮点:平安率先提出保险加服务理念,尤其是在健康养老背景下,平安是唯一一个可以提供财务保障、财富增值和健康医疗养老服务的机构。
这为平安寿险升级保险产品体系打下坚实基础。依托医疗健康生态圈,中国平安打造“保险+服务”的差异化竞争优势,提供“保险+健康管理”“保险+居家养老”“保险+高端养老”等服务。截至2023年3月末,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47个城市;上海颐年城项目于2023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;以“盛世金越”为代表的增额终身寿产品持续热销,也广受用户青睐。
改革的成效,最终也会反馈到经营业绩上来。2023年一季报显示,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三个月期间,中国平安实现营业收入2537.78亿元,同比增长30.77%;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速达到48.89%,为383.52亿元,占据五大上市险企榜首位置,中国人保、中国人寿、中国太保、新华保险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17.21亿元、178.85亿元、116.26亿元、69.17亿元。
随着寿险改革不断深化,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力,为各大险企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内在需求驱动转型:险企如何高质量发展?如果说以渠道模式变革为代表的改革,让保险企业实现了惊险一跃,那么,未来,如何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核心。
正如马明哲的深度洞察,“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,唯高质量发展方能行稳致远”。正因如此,高质量增长已经成为行业的共同目标,而要达成目标,内生动力的淬炼、释放之外,还需要有更多动能引入。
险企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动能加持,本质来看,是行业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内在需求。毫无疑问,这注定险企转型是一段艰难旅程,险企需要持续提升、进击,在第一季度高质量起跳后,也不是一路坦途,仍然需要全力深耕,重视质量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这方面,深谋远虑的险企已经斩获佳绩。谈到中国平安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词,马明哲即将“发展可持续”排在第一位,他表示:“平安过去20年保持了20%的业务利润持续增长,当然未来要保持20%不大可能,但双位数增长是可以的。是可持续稳定的增长,而不是大起大落。”
可持续这个关键词之外,第二个关键词是“增长结构”:平安是综合金融,相对比较稳。医疗健康养老是现在社会上未来最大的需求,平安是综合金融+医疗健康养老,“结构是非常好的”。
第三个关键词是“增长质量”:平安披露的报告显示,其ROE一直保持在16%到18%。
从中国平安的例子不难看出,所谓“高质量发展”,全方位、持续不断进击是题中之义。对此,《麦肯锡全球保险业报告(2023)》也认为,险企的转型永远不是“一劳永逸”,而是一种动态的长期成长性思维。在其看来,效能提升是险企未来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主阵地,中国险企尤其要紧密关注效能提升。
问题在于,怎样才能实现效能提升?按照麦肯锡上述报告的观点,既要依靠增量价值的获取,又要加强存量价值的优化,而从整个行业看,一个共识性的策略是,运用金融+科技来赋能。
举个例子,中国人保去年1月成立了人保信息科技公司,经营范围包含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、物联网技术服务、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技术平台等,希望强化科技赋能,促进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。发布2023年一季报时,中国人保还特别提到要“积极挖掘信息技术、数字经济等结构性机会”。
中国太保同样成立了太保科技公司,主要面向其内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,通过持续发力大健康、大数据、大区域等,推动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。
在五大上市险企之外,阳光保险也在发力数字化转型,其寿险业务通过科技创新,聚焦客户洞察、精准营销、智能客服、风险管理等应用场景,打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销售机器人,赋能代理人洞察客户需求,助力提升金融主业效能。
相比之下,中国平安更重视以技术能力为底座,加强金融、科技、医疗多领域的同频共振。
从技术能力看,截至2023年3月末,中国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1152项,累计达47229项,稳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。有了大量科技专利托底,全面提升金融主业服务水平便如水到渠成。
战绩是最直接的佐证。2023年第一季度,平安AI坐席驱动产品销售规模在整体坐席产品销售规模中占比49%;AI坐席服务量超5.3亿次,在客服总量中占比达81%,并保持稳定;AI催收金额覆盖率42%。
科技实力赋能金融主业向前发展的同时,中国平安持续深化医疗健康生态圈,打造中国版“管理式医疗模式”。
据了解,中国平安已经构建辐射国内外的、优质的医疗健康生态圈,覆盖医疗服务、健康服务、商品药品等资源。截至2023年3月末,在国内,外部签约医生近5万人,合作医院数超1万家,已实现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100%合作覆盖;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万家;合作药店数达22.6万家,较年初新增近2000家,全国药店覆盖率超38%。在海外,平安的合作网络已经覆盖全球16个国家,超1000家海外医疗机构。
医疗健康生态圈的构建,落脚于为金融主业持续赋能。截至2023年3月末,在平安近2.29亿个人客户中,有超64%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。
不管是金融+科技赋能,还是金融、科技、医疗多领域同频共振,都有助于险企获取增量价值、优化存量价值,实现效能提升,进而有效增强发展动能。在此过程中,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也得到提升,险企发展与创新的成果惠及亿万客户、服务实体经济,实现长期、稳健、可持续的价值最大化。
多种动能和价值的释放,叠加长期培育的内生动力,险企不仅能穿越震荡,走出“深蹲时刻”,还能实现高质量起跳。这是所有险企顺利转型的“密码”,亦是持续稳健增长、直面未来的“法宝”,可以预见,在领跳的中国平安等多家龙头险企的带动下,整个行业将加速健康、稳定、高质量发展。
标签:
要文